中新網泉州6月13日電 (廖靜李豪)“南音已經家喻戶曉,每個生產隊都幾個人會唱,但是良莠不齊。政府出資的南音樂團讓專業人士與南音愛好者同台共唱,這是像我們這樣偏農村的轄區的保護南音的必由之路。”福建泉州市洛江區河市中心小學教師陳素華告訴筆者。
  福建泉州洛江區“第九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的“陳三五娘”南音展演13日開始,演唱《春光明媚》、《年久月深》、《冬天寒》等七首民間愛情故事“陳三五娘”中的經典曲目。
  南音是唐宋時期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舞臺上優雅古樸的南音“咿咿呀呀”陸續奏響,有以腮紅、嘴紅為特征的古典濃妝出場的,也有便裝加身的。“因為改革開放,南音才得以順利發展,現在馬甲鎮只要有表演,我都會去看,這裡面充滿了我兒時的記憶。”馬甲南音分會的成員杜丕練老伯拉著筆者的手說。
  南音家喻戶曉,政府大力推廣,民間自主傳承。但是,鄉鎮南音文化的傳承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洛江區南音協會會長林振興告訴筆者,“在我們鄉鎮,南音傳承形式一般都以鬆散型和自願性為特征的口傳心授,但是由於愛好者時間無法固定,多出現練習時或表演時人員難以到齊的現象。”
  南音之所以流傳至今,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但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普通人看不懂南音的樂譜,鄉鎮南音的師資問題顯得重要。
  南音愛好者吳新生展示了他的南音曲譜,“南音的曲調高,一般人也難以能掌控,沒有專門老師教,要學好還是比較困難的。”
  洛江南音協會會長杜振興介紹了目前泉州鄉鎮的南音傳承情況,“通過組織的南音社團、館閣來續薪傳火。目前南音走進了藝校,走進了中小學,甚至是大學校園的課堂。”
  18歲便開始學習南音的陳素華老師拿著學生榮獲的“泉州市第二十三屆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比賽第一名”的獎狀自豪地說,“我們小學會南音的老師經常邀請有興趣的學生報名南音的藝術班,並參加市縣區或學校間的南音藝術表演,交流學習。12年的時間,我校已經有100多名專門學習南音的孩子。”
  南音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是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流行於臺灣和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是海峽兩岸共同的音樂。
  到現場的臺北市兩岸南管音樂推廣協會理事長、“福建南音網”創始人林素梅表示,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能看到南音藝術的影子,每年我們都會組團到這些地方進行南音文化交流,南音藝術是一條可以連接五湖四海的神奇橋梁。”(完)  (原標題:保護南音 愛好者與專業人“同台共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kjenayfrt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